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EMBA资料 > EMBA论坛

中国EMBA五周年高峰论坛第一场实录2

EMBA招生网    www.embaon.com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4日    来源:

中国EMBA五周年高峰论坛第一场实录2

中国EMBA五周年高峰论坛第一场实录(2)

曹章武:接下来有请浙江大学的应飚书记。

  应飚:EMBA的师资,应该说浙大也有很长的发展历程。刚开始,到全国去请老师,自己上课的老师很少。当然我们也认识到这个问题很严重,从自身的角度来说,最近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主要是给每一位外面聘请来上课的名师,配一个助教,实际上就是向名师学习。这个过程持续一段时间以后,现在已经有相当部分的课程都是由我们自己学院的教师来上。第二,把老师送到国外培养,向国外学习。我们在国外交流这块做的相当多,尤其是派教师去斯坦福、剑桥等等大学学习。第三,引进来,我们从国外引进一些名师,充实师资队伍的力量。

  这几年遇到的问题,比如说有些老师上课经验丰富,但是缺少研究。有些老师研究做的很好,但是上课的经验不是很丰富。通过培养,这些老师都走上了EMBA的讲台。

  刘震宇:我们学院的做法应该说跟浙大是类似的,前三年大概50%的师资是从国外引进的。由于跟哈佛大学走的比较近,参加了它的一个案例教学的项目,到目前为止送出了四批的学生。同时跟哈佛商学院联系,他们提供一些免费的案例给我们,来补充国内的案例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像给外籍教师派助教,我们一直在做。不一样的地方,最近我们跟美国的商学院一起上课,一起做案例,这是这两年做的比较多的事情。到目前为止,真正规范的、标准的,符合哈佛商学院标准的案例还不多,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尽量把师资的培养、案例教学综合的组合起来。

  作为师资团队,确实有些老师研究水平非常高,在国内国外都很优秀,但是他不见得适合在EMBA层次上给企业老总上课,这就需要给他一些实践的机会。有些课程,我们会请国外的教授,比如他上课三天,我们的教授上课一天,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做EMBA,培养中国本土的精英,不能一味的依靠外国的师资、外国的思想、外国的体系、外国的标准等等,因为中国的事情,最后还要靠中国人去办。所以怎么和国外结合,打开宽阔的国际视野,同时又能够非常踏实的根据中国的实践来非常好的运作,这非常重要。所以谈到办EMBA的思想,中国目前应该说有很多伟大的战略家,从古到今五千年的历史,但是如果说跟欧美比起来有什么差别?最大的差别就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对一些细节,特别是决策层的细节规则不太注意。因此企业家出去以后,在做决策的时候,尽管模式差不多,但是里面的规则该怎么用,哪些规则应该根据中国的状况来制定,这一块应该说我们做的不到位,这样管理就非常粗犷。所以出来的产品、服务,它的质量、售后等等费用都会比较高。在细节方面,在EMBA的教育里,也需要得到一定的注意,否则出来的产品,尽管外形很好,最后出来里面的东西有很多问题,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在运作角度更系统一些。

  李燕萍:师资本身就比较紧张。首先,不管是对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师资,国外的师资很重要的不是作秀,国外的师资不仅是装门面上,更重要的是应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次,校内的师资很重要的必须有很好的理论素养。我们的企业家本身有经验,他到学校来是要进行理论的提升和搭建比较系统的知识理论框架。师资必须有实战经验,不是说要去办一个企业和经营一个企业,这对于中国的老师来讲太难了,因为国内许多的老师迫于学校的压力。再次,整合知识的能力。他善于把所掌握的理论,能和企业家们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给企业家提供解决问题的新的知识框架。第四,应该有互动能力。能把自己知道的东西讲出来。这是国内选拔师资最重要的。

  从师资的情况来看,第一,校内由过去的90%,调整三三制以后,并不是因为我们学校缺乏这样的师资,主要是考虑EMBA学员到学校来,想在学校里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名家、大家。

  第二,我们是基于全校层面上的整个师资。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人文社科的师资的选拔,让学员都能领略到武大名师的风采。

  第三,是来自于企业实践的,他必须经营过企业,也必须进行了博士训练的,能够把他的经验和学员进行分享。像刚才汪教授讲到的,当这些名家来我们学院讲课的时候,也会有专门的班主任制度跟踪。在MBA课堂上讲课讲的比较好的老师送出去,送到国外去,进行培训和案例的学习。通过这几个途径来解决师资瓶颈的问题。

  范黎波:我个人这样认为,EMBA教育师资起很重要的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我觉得企业家真的需要名师的指点,确实EMBA师资讲究国际化。第一,课程设置首先有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这样的课程体系,也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所以就要把它突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重点给学生讲的一个概念是美中贸易关系是什么,一般是请美中贸易会长定期的来做讲座。第二,我们跟WTO有密切的关系;第三,跟欧盟建立了很好的关系。

  我在这里说的几个概念,EMBA教育基本上是建立在和国外这些大学紧密合作的基础上来推进的,不是一个一个去请,像跟马里兰合作,教授在马里兰讲完课之后,可以到我们这里来,基本上是同步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又不能放弃本土化,我们和海尔集团合作,海尔集团大多数的中层干部都接受过我们的教育。

  我个人的结论,EMBA教育不是论道,我一直认为EMBA教育是帮助你探道,把正确的谬误的都给你,你自己去选择。不管你做什么都有20个人是反对的,你问他为什么?他不知道。所以我认为EMBA应该是探道,而不应该是简单的论道。

  曹章武:北大光华是最早开办EMBA项目的,可以说也是中国大学办EMBA项目第一个吃螃蟹的,接下来请武院长介绍一下,在最初创办的时候,您当时怎么做决策的?

  武常岐:师资问题,特别是对EMBA这样高端的教育,是任何一个学校都要面对的。讨论EMBA教育,刚才范院长提到,对学生要强调科学性、专业性和人文性。实际上EMBA教育本身,它也要严格的遵循这些精神。中国政府的学位办在2002年批准了30所大学同时举办EMBA的教育,中国的EMBA教育和台湾地区的还不一样,它真的是一种高端的教育。30所大学同时举办EMBA的教育,每年招生名额是5000人,50个人一个班,就有100个班。同时,假如一个班有18门课程,就要6位全职教师来上课,同时就出现600位能够给高端管理人员和企业家不管是传道也好,解惑也好的教授。有一个比喻,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占全世界的60%,有人说中国是全世界起重机最集中的地方。当时学位办批这件事确实是“大跃进”式的,全世界60%的师资都集中到中国来办30个学位班。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大家都闯过来了。所以在今天五周年的时候开这样的会,做一个回顾,大家仔细想想,这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回到这个问题,师资问题确实是最大的挑战。当时通过一个超常的方法,解决了中国企业面对的常规问题。现在再回过头来想,尽可能的遵循高端的管理、教育的培训规律。刚才提到北大,早期在1999年创办的时候,和现在的情况有很大的变化。我看曹总提的师资团队的培养和打造,培养与打造是什么意思?长期来讲,一定要有一批中国商学院自有的优秀的师资。北大光华早办了几年,在这方面也有一些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大学要想使教授能够有长期的发展,你必须给他创造环境,所以北大在办EMBA的同时,实际也在开始大规模的、系统的招聘年轻的教授。从2001年以后,每年招收10位,现在慢一点,每年招收6位。早期回来的教授,现在已经能够在EMBA课程中担任授课工作了。因为他们的实践非常好,可以和中国的学生打成一片。

  同时,北大还有一些知名的教授,使年轻的教授跟着他们一步一步的成长起来。名师实际是在讲授过程中锻炼出来,从EMBA课程来讲,没有一项内容比师资更重要。现在基本情况海外教授保持三门课,其他都是全职的教授。这里有一个解释,因为北大光华学院有一个规定,一般北大的老师担任EMBA项目的,可以到其他的学校做交流或者是讲座。有时候时间有冲突,又要做研究,又要指导学生,但一般的讲座都可以参加,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从长远来讲,还是要培养自己的师资,短期的院校互相之间交流是必要的。为什么强调要有自己的研究力量,确实中国经济环境变化太快,所以需要花大力气不停的研究。

  大家知道,现在到中国来考察高管教育的国外知名商学院,沃顿、哈佛等等,今年夏天他们就在评估要不要在中国开办。实际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也在选择。假如我们做不好的话,这些中国的企业可能就不选择我们,因为它可以全球采购了。今天有这个机会大家来一起讨论,怎么样使EMBA教育真正满足适合中国企业的挑战,是非常重要的。

  蓝海林:第一,作为院长来谈EMBA的情况,我们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现在学生导向越来越重,实际在推动老师做一些知识创新的工作,但一般善于做这些工作的人,都不善于做EMBA。这里就面临一个问题,就要从另外一些单位请一些人专门教授EMBA。第二,现在所做的很多学问和高管实际需要的知识还有一段距离。所以真正要发展好EMBA,大学也好,商学院也好,都面临一种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挑战。最近有些学校做的非常的学术化,我想它的EMBA一定会受到影响。如果做的不学术化,学校在学科评级方面又存在问题。这个矛盾是今后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这个大矛盾下,既要发展EMBA教育,又要把学科建设做好,有三个问题需要考虑:第一,EMBA教育是学位教育还是培训。

  第二,规模和质量的问题。在EMBA发展教育过程中,曾经有一些学校规模很大,这是很难维持的。因为过去我们可能享受了高增长带来的好处,通常这种高增长下养成的毛病就很难克服。每一个学校要认真的考虑,在适度的回归到理性规模的时候,怎么样发展好EMBA。这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一般的大学EMBA会限制在很合理的规模上,数量不会太多。不要攻击价格,一定要攻击数量,价格可以上,数量要减少。

  第三,内容和形式的问题。现在其实在宣传方面重视的比国外还多,但是有没有可能说武老师我请你上EMBA,顺势就给你20万,让你更新2个案例。这方面的投入还不够多,其实好的学校是这样做的。今年针对中国或者是流行的问题,选哪几个企业作为案例企业,甚至有的学校还选哪些学生进到这个班里进行学习。在内容上案例的适应性、时效性还要下工夫,实际上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研究的重点,嵌入到中国里面的问题,引起了国外很多学校的研究。

  曹章武:刚才各位院长都阐述了商学院对师资力量的评估,对我来讲或者在座的每一位媒体朋友都有困惑,无论是请国外的商学院还是自己培养,到底在中国什么样的教授水平,才符合中国EMBA发展的需求,或者是适合未来发展的需要。接下来请各个商学院的院长解读一下。

  齐大庆:什么样的教授是最适合的,这和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思考的问题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是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换句话说,对不同的院校或者是不同的项目之间,大家的定位不一样,历史以及未来发展的战略不一样,从师资角度考虑也不太一样。长江因为历史比较短,没有像北大这么强的师资队伍的存在,从长江的角度,是希望给中国优秀的企业家一个系统的知识的传授,另外是除了知识之外,有技能的判断。长江的定位从师资这一块,走的是像皇家马德里国家足球队一样,我们看哪个教授最符合长江的需求,最符合长江的使命,直接把他请过来,希望能够成为长江的一员。到现在为止,长江还是以华人的教授为主,从今年开始,也有斯坦福的教授,完全是老外,这可能比较符合长江的历史和定位。

  像体制内的一些学校,从自己特定的历史出发,不可能完全从外面请教授,自己的师资队伍培养就变得非常重要。什么样的教授最适合?不同的学校情况也不一样,对长江来讲应该有比较扎实的管理教育方面的教育经历,或者说至少有一个在名校的任教的经历。到了长江之后,希望把过去获得的知识和研究,系统的应用于教学。既希望教授对海外的研究有系统的理解,又希望传授给学员。

  我个人不太认为这些优秀的国际的商学院,会对像北大、清华、长江造成比较大的威胁,道理很简单,的确他们可以写几本书,写几个案例,但是他们不可能有一批优秀教授研究中国企业实际的。像中国互联网行业,商业模式都是原创于国外,但是看这些成长起来的企业,不管是门户也好,还是垂直网站也好,都是自己本土的企业做的比较优秀。从这个角度来说,谁获得了中国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核心知识,谁就会成为国际上最优秀的学校在国内发展合作的伙伴,因为你拥有它不可替代的资源。我们已经和哥伦比亚、沃顿等等合作,迫切的感觉到,他们不希望在合作的过程中,是他帮你忙。一定是你拥有他不能独自拥有、也无法替代的核心知识库。这些优秀的国际上的商学院对这块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欧美大的企业对中国经济、对中国企业的了解、认识和需求越来越迫切。

  蓝海林:齐教授概括的已经非常全面了。这个人应该有国外的教育经历,在国内有实践或者教学的好的经历,这两个东西很好的结合,口才和表现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最后概括一点就是给EMBA教好课的老师,一定是有很强表现欲望的老师,希望得到学生掌声的老师,有很好的和企业家沟通语言的老师。

  武常岐:过去五年的经验,EMBA同学也有变化。早期外教大家是欣赏的,有的EMBA学员就说,怎么不花钱请外国的教授来讲,是不是要节约成本。当时因为整个企业界对国外的管理思想不太了解。现在新入学的同学,对管理基本的想法大概都知道了,所以现在再有外教,再加上翻译,外教必须得非常优秀才行。现在学员最喜欢的,就是刚才蓝院长提的,就是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还要对中国的情况有掌握,能够和同学引起共鸣。

  汪海粟:我觉得判断一个好的老师,首先要看EMBA学生走进EMBA的课堂他要什么,无非有三点:第一,要求提升能力;第二,要求增加知识;第三,要求锤炼关系。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能不能够让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我觉得这样的老师是学生需要的老师。所以我非常认同刚才蓝院长的一个说法,最近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对MBA做了一个调研,调研的结果MBA论文最需要改进的环节是案例环节。我觉得美国的老师跟MBA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他有启发学生思维,能够调动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老师能够有足够的影响力,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这就是好的老师。通过几十年的演进,中国有这么多大学和老师,大家知道在“十年动乱”以后,新三届产生了类似于蓝老师、武老师这样的老师,在他们的教学实践当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能力,所以我同意刚才齐教授的观点,就是中国的EMBA一定要有国际化,一定要有市场化。当有人走进中国的时候,我们并不害怕竞争,所以我们对未来要有信心。

  应飚:其实前面几位教授讲的非常全面。对于教师的要求有三个方面:第一,具有国际化的视野;第二,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第三,具有丰富的本土企业的实践经验。像浙江大学EMBA尤其重视后面一点,因为我们的特点非常鲜明,就是以民营企业家为主。民营企业家从自己没有到有,一直拼搏过来,他对企业的每一个环节,在实践上都非常的清醒,认识的非常清楚。所以很多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碰到一个难题,就是说服不了这些企业家。所以我们那里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在上面上课,遇到下面学生激烈的反对,学生们举手发言,甚至有半堂课下面的企业家上来讲。对这一批精英企业家来说,不像平时拿个2006年的案例就能应付了,绝对应该是最前沿的案例。对EMBA学员来说,后面一点非常重要。

  谢谢大家!

  刘震宇:厦大对老师的要求有三点:第一,必须有企业的工作经验,越丰富越好;第二,必须有厚实的科研基础;第三,有良好的授课技巧。但授课技巧并不等于说要像演员那样在上面表演。

  授课技巧方面,国内的老师可能差一点。因为西欧人、北美人,从小就开始有表演方面的课程。授课的时候如果过于艺术化,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我们曾经请过台湾的教授,那是非常艺术化,当时听的时候,学生非常激动,但回过去以后,对老师讲的内容并不深刻。这时学员就开始抱怨了,有这种情况存在。

  在师资方面我们的会计跟财务课程都是自己的老师上的,曾经请过国外知名的商学院教授过来上课,实际证明他们的教授没有我们的教授讲的好,因为他对本土的东西不了解,我们自己给EMBA学员上课的老师超过10名。

  从对教师的培养来说,这里还少一个东西,西欧也好、北美也好,很多知名的商学院都要求你要到我的商学院当老师,你应该至少在企业里工作五年以上,我们好像没有。商学院的老师一般至少有两类,第一类老师是实践非常好,第二类老师是讲课非常好。这两类老师都是我们需要的。中国的很多商学院教授又要教学,又要搞科研,分工不是很明确。对提高教学质量是不太好的。

  李燕萍:我觉得首先要区分学员喜欢的老师和作为一个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需要什么老师,这是两回事。因为学员喜欢的老师,来的学员是参差不齐,他会根据自己的要求来评价老师。第二,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作为一位老师首先是他的理论素养,另外是实战性,了解中国转型时期背景下,中国企业如何去运营。第三,创新知识、整合知识。第四,演讲技巧。

  我发现我们学校的老师是这样的,学问做的很好的老师,他的课讲的也很好。因为经济和管理类的老师必须解决社会问题,所以他会瞄准这些问题去研究,他会拿到更多国家的社会基金以及去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基金。EMBA教育本身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个讲台上讲课可以打造师资队伍,不光是讲师队伍,而且还有科研队伍和教授队伍。

  曹章武:最后请范院长做一下总结。

  范黎波:总结谈不上。有一位EMBA学员跟我讲,第一次上课老师讲的我听不懂,所以第二堂课我没来,但是第三堂课的时候,有学生告诉我那个老师讲的非常好。到第四堂课,我听课的时候总在想,上一堂课是谁讲的,我怎么记不起来了。他编了一个故事,后来他得出一个结论来,就是归一为零。当然他举的例子并不一定对,但我一直在想EMBA主要讲什么。我个人认为根据经贸大学的实践,我们学校做国际化的时间很长。在思考EMBA教育的时候发现一个关键词,就是师资一定要多元化。比如说像我们师资建设里面,特色的东西一定是我们自己的老师在讲,另外的课程应该多元化,谁讲的好就请谁来。我个人有一个观点,也是张新民院长的观点,为什么非要讲国产化率?在全球背景的情况下,还在讲国产化率,那说明我们不够国际化,所以要抓住自己的特色、抓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谁好就请谁来。

  曹章武:组委会准备了很多问题,但由于时间关系,只谈了其中的1/10,今后我们会组织媒体记者对在座的院长进行采访。同时,《经济观察报》将在11月中旬的报纸上刊登今年整个EMBA系列访谈的所有内容,敬请大家关注。

发布者:caiji

来源:EMBA招生信息网本页网址:http://www.embaon.com/ziliao/luntan/1041.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EMBA招生网 2010-2021 沪ICP备13002341号-17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6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