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如纺织业有利,对附加值低的产品,如家电业有利,同时有利于服务业发展。对于医药,电信,农业, 金融业,IT不利。
6、 工作单位的组织结构有何问题?
答 过于简单粗放,分工不明确。个人阐述自己单位存在的问题。
7、 英文的自我介绍与原工作情况介绍
8、 垄断企业是否需要营销
答 需要。原因 1竞争存在
2扩大市场
9、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前景,以及与现实的联系
答 发展前景应该较好。2006年要取消配额,大家预测进口轿车会大幅度地增加,我们今年整个汽车行业的销售总额要在八千亿元。
但也存在一些限制因素:如国民消费能力,道路设施,能源60%依赖进口,国家产业政策。
很多人说你们的汽车工业最笨,全是人家引进的,全是和人家合作的,我感到最苦恼的事就是多年代我们国家没有决定发展不发展轿车,很多人说不能发展轿车,另外又有安全问题,又有排放问题,又有能源问题等等。
世界已经证明了确实汽车工业是带动其他的工业。汽车发展房地产不发展,钢铁协会就不干了。
汽车使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是汽车工业面临最严峻的问题,是汽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汽车规划发展的问题。
现在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格局,第一个是集团化的倾向。最近我们看这个公司让谁买走了,世界大规模的兼并。九十年代就做过一次,后来又停止了,现在又继续在做。第二个是主机与供应商体系的相对分离。第三个是汽车工业的延伸服务。现在是我们产品的扩大的能力,大家说品牌都是外国的,但是我们真的不会开发啊,变不成商品,只能变成科研职务,这是我们存在的问题。汽车高额的利润也决定了国内的企业和合资企业开发的需求之大。你现在没透产品开发的钱就赚那么多的利润,为什么你要把钱投入开发里面呢?如果不开发,赚的更多。 有人说中国摩托车大家卖得很*,主要是我们没有开发,只仿制。我们和日本做了一个资产合作项目来解决这些问题。 除了我们产品的开发,另外我们很大一部分的成本没有投入到用户保障里去,一些大企业过去很大,但是也不是我们造成的,过去的汽车就是生产基地,我们生产以后给物资部,物资部开始卖,卖给用户以后,没有人修理,但是现在这些责任都要汽车厂了,所以我们跟不上。
延伸服务的限制。现在非金融的汽车贷款业务,二手车等等这些,汽车行业的这些情理之中的事情非常难突破。我觉得现在汽车行业,还是会越来越好的。我个人的看法是什么呢,现在我们的生产受到了制约,主要是上层建筑不行,我觉得是上层建筑阻碍了生产。我写的几篇文章都说,现在的政府多头管理,已经成为制约汽车工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了。十六届三中全会政府职能改变,从工业届开始改革,不然地话无法发展,天天陷入矛盾中。
首先,中国的汽车市场到底有多大?过去是不是高估了?在市场经济中这是最基本的问题。1999年全球生产了5465万辆汽车,中国的产量是183万辆,其份额仅为3.3%,却还有积压。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1999年中国人对机动车辆的实际需求应该是1600多万辆,因为除了汽车外,还有320万辆农用车和1100多万辆摩托车被用户买走了。这其中显然有一部分是可以由汽车工业去开拓的市场。
其二,在一个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汽车还能长期存在吗?在廿世纪七十年代,汽车曾因为污染、安全等问题而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但是经过廿多年的努力,现代汽车在节能、清洁、安全等方面都已有了根本的改善,而且还在继续改进。汽车与社会相容的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汽车对社会的贡献已可用量化来表述。而汽车作为一种可由个人支配的出行工具,大概只要人类存在就不可能被代替。社会上某些人还在炒作的话题,其实在国际上早已过时了。
再者,中国还能不能建立起自己的汽车工业?是不是已为时过晚了?我认为,经济高速增长着的12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至今还未被占领、而且也不可能被“抢走”或“白送”,这就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立身之本。在汽车诞生百余年的历史中,美国、日本、韩国等都曾在不同时期,以各种模式成功地发展了自己的汽车工业。为什么就不能再上一个“中国模式”呢?尽管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自己的汽车工业"的概念也会有新的含义,但认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没有多少希望的论调肯定是没有道理的。
小企业经理与董事长之间的关系
答 董事长拥有经营决策权,经理拥有管理执行权。
对于小企业,有可能是同一个人。
消费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国家应采取哪些政策刺激消费
答 1货币,2税收,3财政
去年中期以来物价水平持续下跌所显示的通货紧缩趋势加深,实际上就是消费需求内生性不足的必然反映。造成消费需求内生性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就业压力增大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对居民消费预期和即期消费支出产生了不良影响。二是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对消费需求增长形成了明显制约。不仅城乡之间,而且地区之间、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警戒线达0.45。财富向发达地区和有钱人聚集,但越有钱消费率越低。如上海人均收入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其消费率长期不足45%;而一些贫困地区人均GDP尚不足1000元,消费能力明显不足。三是公共品价格大幅度提高,严重削弱了居民的购买能力。如教育、医疗作为最重要的公共品价格每年都呈两位数增长,导致居民在教育、医疗上的支出大幅攀升,而不得不相对减少其他方面的支出。四是新兴消费热点仍存在体制、政策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五是农村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国消费增长的长期问题。农民收入虽然出现恢复性增长,但长期性下降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村仍有部分低收入群体尚处在温饱阶段,还有部分农村居民仍未摆脱贫困,这一群体的存在实际构成了农村市场的消费断层。
不断增加就业和扩大消费是缓解当前通货紧缩趋势及培育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新机制的关键措施。调整积极的财政政策结构和方向,要更多地带动就业增长,并在财税政策上对居民增加消费提供更多的支持。同时,要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货币政策的弹性,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具体建议如下: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保持城乡居民良好收入预期,提升消费者信心的关键。各级政府应把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从根本上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尤其是要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门路。积极采取措施,使今年的城镇就业人数比去年有明显增加。为此,一是建立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体系,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税收优惠。二是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在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拿出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全国性再担保机构,对吸纳下岗职工达到一定比例的民营企业可以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或用新增投资抵扣企业所得税。三是加快落实放松对民间投资准入限制的政策,尤其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区服务、教育等服务业,以带动就业的增长。四是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真正降低农民进城务工门槛,防止变相增加农民务工负担。四是改善就业服务,培育和规范劳动力中介组织与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多地向增加农村公共投资倾斜
当前积极财政政策还不能轻易退出,但可以做适当调整,主要是增加对社会保障和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同时也是导致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出现断层的主要原因。增加对农村公共品的投入,短期内可以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城镇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并最大可能地带动农村即期消费需求增长。对此,我们建议:一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贫地区道路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中西部地区要尽可能用较少的投入多安排低等级或次等级的县级及乡村公路建设,真正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如可考虑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二要通过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及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出比例,真正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对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三是继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做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四要建立农村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医疗流动站,以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加大实施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力度,缩小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过大不仅对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容易引起社会矛盾。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城镇居民之间和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仅关系到短期消费需求增长与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的问题,更重要是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够继续保持长久稳定的发展问题,因此,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一是进一步提高低保线、适当扩大低保范围,以消费带动就业。当前我国大量的产品过剩,并不是由于生产能力真的大大超过了目前广大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实际需要,而是大多数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购买能力不足。提高低保水平并适当扩大低保范围,可以带动低收入群体增加即期消费。二是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对高收入者实行高额累进税税率。三是取消贫困地区的农业税、农产品特产税、屠宰税等,加大对农村转移支付力度。
继续增加货币供应量,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
适当放松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中短期内不会引发通货膨胀,而且还有利于目前通货紧缩趋势的缓解。我们建议:继续促进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发挥货币政策在控制通货紧缩上的短期作用;调低或取消超额准备金利率;增加农村再贷款规模及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中小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适当放松货币政策,主要是增加货币供应量和放松信贷政策,特别是要真正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抓紧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加快培育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在严格监管下放松对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限制;努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鼓励储蓄向资本市场分流。
发布者:caiji
来源:EMBA招生信息网本页网址:http://www.embaon.com/tongji/49242.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