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EMBA考试 > EMBA教材

关于读EMBA教材《交互式教练》的感悟和笔记

EMBA招生网    www.embaon.com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4日    来源:

关于读EMBA教材《交互式教练》的感悟和笔记 

    教练技术,首先是一门与人沟通的技术。是一门提高自己工作效率和人生质量的技术。

    在整个教练的技巧中,分为几种重要模块。

    今天,读书笔记的重点,主要是“倾听”模块的感悟和笔记。同时,“倾听”模块也是整个教练技术和技巧中最重要的一个模块。

倾听:

一、关注与影响;

 教练活动中的倾听,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注或了解。主要指我们用我们的五官的感官和直觉来聆听。聆听和观看并且感觉对方的声音、词语、形象、心情、精神等。主要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信息上:话语、印象、精神面貌的变化。(感悟:在这个环节,关注主要是指,在倾听对方时,不仅要关注其语言的含义,更要关注其语言背后的情绪、动机、以及语言在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要能通过关注了解其语言背后的原因、价值观、以及思维动机等。尤其是眼神、肢体语言、语调。)

 另一方面是指如何利用倾听。具体的说,就是教练在倾听学员所产生的影响力。一个出色的教练,不仅需要了解你倾听的情况,还需要意识到你倾听时所产生的影响。(感悟:倾听其实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除了要紧紧时刻关注对方外,还要关注在你倾听过程中,你对对方产生的影响,要注意给对方一定的回应,否则,对方可能感觉自己是在个一个木头(僵尸)说话,当然也不会有激情和意识继续进行下去这样无聊的沟通。)

 其次,倾听分为三个层次的倾听:

 1、自我式倾听:在这个层次中,我们关注的是自我。我们虽然在听别人说话,但却在想这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更多的关注:我的想法、我的判断、以及我自己和他人所下的结论。当我们关注对方收集信息、掌握信息并处理信息后,我们只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对我意味着什么? (感悟:其实在互动的教练活动中,自我式倾听一般是学员采用的。因为学员更多在关注给他带来的意义。就像我们去看医生看病时,我们在和医生的沟通中,只关注怎么治疗好自己的病情,而对医生的其他信息,比如年龄、外貌等,并不去关注。而教练,作为一个心理或顾问的角色,应该全面的关注学员。不能采用自我式倾听。)

 2、有目的的倾听:这个层次的倾听的注意力全部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它表现在人们进行交流时的姿态上。对于教练来说,第二层次倾听的中心是学员。精力和信息来自学员,然后又返回给教练。在此,倾听对说话者产生了影响。(感悟:在有目的的倾听的层次,教练就像一个完全不采光的镜子,来自学员的东西又返回到学员身上。教练只是更客观、清晰的把学员的信息再通过清晰的方式返回给学员,学员此时就会产生共鸣、创造力、合作和创新。)

 3、全方位倾听:这个层次的倾听,是一个360度的全方位的倾听。在这个层次的倾听中,教练是要关注整个环境中的信息,不仅是学员、还有周围的环境,以及学员随时的情绪的变化等信息。有时,这个层次的倾听也被称之为“环境式倾听”。全方位倾听的关键是:直接接收信息,作出反应,然后静观其变。(感悟:此处此时,教练需要非常开放,能够融入到整个交流环境中,全方位的吸收信息。有目的的倾听,把教练比作一面不采光的镜子,而全方位倾听,教练就要像一个棱角镜一样,把360度以内的信息进行反馈。)

二、倾听的教练技巧:

   总体来说,以下的这些技巧都是与倾听要素相关的。

1、清楚表达。教练要把在与学员的沟通中,把接收的信息,清晰清楚的表达给学员。让学员再次知道自己说的到底是什么,会产生什么影响等。清楚表达也是对学员进行肯定的一种技巧。

2、理清思路。主要是帮助学员看清他们自己看不清的东西。理清思路的技巧融倾听、询问、清楚表达和重新理清(思路)于一体。

3、非凡视角。教练在与学员的互动中,要不时的以不同的视角,比如全局的俯视、站在学员背后的窥视等非凡的视角,来再次理清现在学员发生了什么。

4、形象比喻。主要是指要利用意象和经历帮助学员更快、更容易地理解。

5、表示认可。表示认可会让学员感到更踏实。认可常常强调学员在行为举止中所看重的东西。

学以致用。

在以后的几天内,要开始用教练的思维去倾听。

人长了两种耳朵、两只眼睛、两只手,这些感官器官,主要就是用来倾听的。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察觉、用手去感觉,这些都是倾听的渠道和方式。

发布者:caiji

来源:EMBA招生信息网本页网址:http://www.embaon.com/kaoshi/jiaocai/897.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EMBA招生网 2010-2021 沪ICP备13002341号-17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6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