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招生网
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EMBA招生专题 > 复旦大学EMBA研修班 > 招生信息

复旦EMBA:陈思和教授解读中国当代文学

EMBA招生网    www.embaon.com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6日    点击:

    复旦大学EMBA人文讲座:陈思和从莫言获诺贝尔奖看中国当代文学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一时成为舆论热点。而莫言参评诺奖的推荐人之一便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去年12月,陈思和教授也曾陪同莫言一同赴瑞典领奖。1月18日晚,陈思和做客2013年首场复旦大学EMBA人文复旦讲座,与听众分享了他对莫言获奖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的看法。
    陈思和首先回顾了诺贝尔奖与中国的渊源。据陈思和介绍,真正进入诺贝尔奖讨论环节的中国作家只有三位,即1988年的沈从文、2000年的高行健以及2012年的莫言。其中,沈从文因为当年逝世而与诺奖擦肩而过。
    陈思和说,诺贝尔奖评委会对中国作家的关注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作家开始真正进入评委会的视野之中,但关注度有限。第二阶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莫言等一批中国作家的作品开始受到西方学院派的重视,但尚未大规模地进入市场。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以后,中国作家的作品进入西方出版市场,开始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尤其是2006年,瑞典学院主动雇佣译者翻译莫言的作品,这在当时被认为是莫言可能获奖的一个信号。“翻译在文学作品的传播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陈思和说。
    陈思和认为,莫言获奖固然是当之无愧的,但他代表的是一个群体,与莫言同时代的有一批优秀的作家,如韩少功、史铁生、王安忆等人。陈思和不赞同媒体惯常的“怀旧”论调,这种论调往往认为现在的文学不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八十年代的文学不如民国时代的文学。“一百年来,如今的中国文学处在最好的时代。”陈思和说。他认为,莫言这一代是一个世纪以来第一批有相对稳定的创作环境和较长的创作生命的作家。以前的作家要么创作生命不长,要么在年轻时早早成名而再无大的进步,而这与时局的剧烈动荡、生存环境的恶劣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陈思和主张从这个角度正视莫言获奖的意义及其与中国当代文学之间的关联。
    最后,陈思和教授与听众分享了他对莫言获奖演说的理解。“莫言是在表达一种忏悔。” 陈教授认为莫言所讲的五个与母亲有关的故事正好包括了他所经历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自由市场经济以及文化大革命。而最后一个八个泥瓦匠的故事更是颇具丰富性,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阐释。
    陈思和也不讳言时下所存在的问题,即便是莫言这一代的作家,也曾受过或正在受到一些时代因素的干扰。现场有听众提问,中国的当代文学以及纸制文学刊物出版如何摆脱边缘化的处境?陈思和回答,这有待整个民族品位的提高,光靠政府拨款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
    以培养“将帅之才”为己任的复旦大学EMBA项目,自2002年创办之初即推出“人文复旦”系列讲座,充分利用复旦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遍邀人文社科各领域的学术泰斗开设主题演讲,分为“时事政治”、“经济热点”、“文化传承”、“智慧火花”、“健康保健”、“艺术审美”六大主题,旨在以百年复旦之文化底蕴教育和感召每一位EMBA学子,帮助他们提升个人修养、完善知识结构,养成超然之气质。

来源:EMBA招生网本页网址:http://www.embaon.com/fudan/69194.html
EMBA招生网 2010-2021 沪ICP备13002341号-17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6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