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晚,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史带搂友邦堂座无虚席,2009“聚劲杯”创业系列论坛第一讲——“创业环境、创业政策和创业心态”在此拉开序幕。本场论坛邀请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包季鸣教授作为主持嘉宾,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党委书记王荣先生、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教育研究部总监李俊先生、复旦大学产业化和校产管理办公室赵文斌副主任作为论坛的嘉宾,为有志于创业的同学们共同解读创业环境、创业政策和创业心态,为他们答疑解惑。
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复旦大学向来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业计划的推动。作为本次创业计划大赛组委会主席,陆雄文院长一直倡导和鼓励培养学生理性创业的精神和素质,希望藉学生在商学院的深造,让他们在创业时更有知识,更有智慧,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让他们在决策时更加理性。
陆院长在演讲中特别强调了创业的意义:第一, 帮助同学对整个商业知识体系做一个融会贯通;第二,通过持续创新和创业思想寻求突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第三,培养未来的企业家,通过创业成就未来。陆院长进一步指出,大学生创业一定要避免盲目创业,对于创业要有充足的准备。
创业政策扶持,创业条件完善
中国人做事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创业的“天时”就是社会大环境,创业的“地利”就是地方的政策,创业的“人和”就是指创业者的心理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等。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王荣主任根据自己在风险投资和创业孵化领域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大家详细解读了国家及上海市对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支持政策。
王荣先生介绍说,目前创业的环境建设逐步在完善,创业的条件准备也逐渐落地,今天倡导的创业并不是当前困境下的权宜之计,而是整个国家的长远的战略举措。大学生创业初期缺乏相应的资源、经验和素质,更需要创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最后,王荣主任介绍到,上海的创业政策和国家的创业支持力度都在日益完善,王主任还以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和上海科技小巨人工程为例详细解释介绍国家和上海市相关扶持政策。
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
作为2009“聚劲杯”创业大赛的合作单位,复旦大学产业化和校产管理办公室赵文斌副主任在发言中提出“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提倡学生要进行理性创业。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要有充分准备的创业。第二是社会、政府和学校要有系统、分步骤的扶持,第三要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赵主任根据多年引导大学生创业的经验指出,学生创业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团队方面,一个良好的团队,一定在在创业的过程中注重积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自己能掌控的事情。
“创业七剑”,立意高远
03级MBA校友,现任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教育研究部总监李俊先生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的基本情况,强调从国家的角度去思考自己创业的立足点和方向,创造性地提出了“创业七剑”:一. 机会不会在天边;二. 机会一定给有准备的人;三. 寻找缝隙市场;四. 寻找创业的“贵人”;五. 大海航行靠舵手,一个团队中需要领袖式的人物指引方向;六. 世界是平的,需要创业者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胸怀;七.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面对失败,更需要平常心。同时指出,大学生创业在创业题材选择上应该强调核心竞争力,要充分挖掘顾客的需求,选对市场。中国正处于政策变动期,如果能从国家的发展出发,则有许多机会可以被发掘。
包季鸣教授在论坛总结道,学生创业成功的前提是“想创业”,即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成功的关键是“敢创业”,即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成功的保证是“能创业”,即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创业,是个系统工程,不但需要运行系统,而且需要支持系统和保障系统。
在接下来的互动环节篇中,同学们纷纷就创业过程中关注的各个问题踊跃向嘉宾们提问,主要围绕着创业执行力、创业项目以及创业团队等,嘉宾们都一一作了详细的解答。同学们表示,论坛让他们与创业有了一次更亲密的接触,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激情,让他们对创业的团队、项目、市场以及应如何面对创业中的困难都有更为详尽的了解,让他们对创业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恰如包老师所言:“从这里出发创业是非常幸福的”。最后,座谈在“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畅想中落下帷幕。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政府官员、风险投资专家、创业成功人士以及学界知名教授将陆续登场,围绕创业相关的主题,对大赛报名者进行专题培训或讲座,让我们共同期待后续的系列论坛和活动给创业者带来更大收获!
MBA 项目
2009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