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管理学教育水平在地域层面上差异很大。所以,我们把现在这个时间节点形容为“转折期”。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时点对中国商学教育的前途而言也非常关键。
●主持人:本报记者 柳 森
●嘉 宾:陆雄文
柳森:近日,有 “职业老板制造商”之称的哈佛商学院,正式落地上海。近年来,中国商学教育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气象。但同时,人们对当前中国商学教育 “入学门槛不断降低、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名不副实”的诟病时有耳闻。当中国经济正站在十字路口时,中国商学教育该何去何从?对此,您的一句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管理教育 “是一项持续的事业,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急躁冒进”。
陆雄文:这句话看上去蛮平和,实际上背后有很强的针对性思考。就像大多数人能看到的,我们一直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管理学研究与教育的发展。在此进程中,中国商学教育,或称为管理教育,呈现出多元复杂又快速变化的景象,也少不了夹杂着浮躁功利的情绪。
这种 “复杂性”除了表现为大量企业的管理者迫切希望通过接受管理教育,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外,还至少体现在两大方面。首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而商学院那些可收取较高学费的管理教育项目,恰恰成为商学院重要甚至主要的资金来源,也为实现某种意义上的 “社会收入再分配”开辟了可能性。而一旦有了钱,学校就可以吸引到更好的师资、改善教学设施、为科研活动和学生培养提供更好的支持。于是,对于任何想发展的学校来说,商学教育就成为一种非常现实的资源。
其次,如今外部世界的发展和变化越来越快。所有 “新的”思想方法、解决方案可能过两三年就变成 “旧的”。于是,商学院的管理层,包括很多一线教师,都变得不安起来。当你还在默默耕耘时,突然发现别人可以通过把知识成果、社会资源 “变现”,在短期内切切实实变得富有。这时,人的心态就会变得非常复杂,曾经安静的书桌则被卷入一场又一场裹挟短期利益诱惑的风暴,大学、学者也变得功利起来。
柳森:但是,我们的大学真的能这样办吗?
陆雄文:环视全球,为何现今绝大多数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高等学府,依然屹立在自己梦想开始的地方?为何当时创建这个大学时所设立的学科架构,变成他们后来的优势,甚至被推崇为举世公认的标准?因为,他们有信仰,有耐力,他们可以忘掉世俗,独立、冷静地专心致志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而我们现在的大学最亟需的,当然也是我们作为商学院应努力去做到的,就是要为这样一种超然于世俗和浮躁的、执着于学术理想的力量,创造能使之得以持续、传承的环境和条件。当然,要想实现这种立足长远的学术理想,光抱有殉道者的精神还不够,还得对这个时代赋予大学的核心使命和目标予以重新认识。 来源:EMBA招生网本页网址:http://www.embaon.com/fudan/43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