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企业家需要以什么样的智慧,在保证生存的情况下发展、壮大自己?新年伊始,记者:专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张新民。
记者:对于未来的经济形势,你的看法是什么?
张新民:宏观经济形势可能会很严峻。目前,我们面临三大问题。首先是信心问题。不管是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还是一些其他的对于经济的不利因素,其实民众心里都没有底,不知道所谓的底部在什么地方,经济复苏的前景什么时候会出现。信心必然会影响其消费和投资行为。而投资和消费直接影响经济。
第二大问题是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不景气不仅影响我们的进口、出口、汇率,更多的是影响着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相对策略。经济的发展是有惯性的,中国是间性跟进的。但是,如果美国突然有了进口需求,我们的出口企业能不能从停滞中迅速反应过来、迅速跟进,这值得研究。
第三,能否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顺应经济形势发展选择策略。
记者: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中国的企业家应该如何应对?
张新民:金融危机并不仅仅是金融的危机,但金融环境尤其是融资环境的恶化是一定的。银行惜贷,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讲,融资肯定会变得不容易。应该怎么办呢?从企业经营角度讲,动态的现金流管理比较重要。企业必须强调其回款能力的管理。比如,可以选择比较好的利于保护企业利益的结算方式,如商业票据、银行汇兑等。此外,销售时,对顾客的财务状况做比较周全的调查,对其偿付能力合理评价,尤其是针对一些从事中游行业的企业,评估更要详尽。
记者:有没有其他改善融资环境的方式?
张新民:对于企业来说,一要搞经营,二要适度投资,两项都不可缺。在危机下的投资,不仅是获得发展的途径,还是对现金流的循环。投资可以是自己开公司,也可以是并购。如果采取并购的方式,企业很可能以较低的成本撬动较高的投资,使自己的资本变活。这期间还可以采取支付对价、承接债务、股权互换、安排有利结算等方式。当然,并购需要企业家或投资者的选择恰当,并对自己投资企业的前景有相当程度的掌控能力,这对于企业家智慧、技能以及方案设计的要求都很高。
记者:企业在进行并购行为时,很可能也是在现金流和投资之间进行一种平衡,这也很可能会失败,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新民:企业投资往往是身体力行,会更熟悉情况。所以企业投资往往更慎重,会做得更好一些。但也有不好的例子,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失败可能是对大势判断的失误,但并购后更重要的是人的问题。在并购过程中,人力资源整合和文化整合更为核心。一旦企业已经决定进行并购,关键就是整合了。
记者:企业家和金融高管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生存甚至壮大自己?
张新民:在面临危机时,企业家可能会出现几种心态。一种是“手足无措”型。遇到出口受阻,就等着美国很快恢复,金融风暴时间短一点。另一种是“居安思危”型。这种企业家提早做各种安排,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强调公司业务独立性。还有一种是“直接调头”型。从现在的环境看来,企业的现金保有量比较充足,就能够在关键时刻“调头”。
对于企业家,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内部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培养。尤其是在危机形势下,企业员工和企业家自身都更要加强学习。在现阶段,甚至可以考虑适当出售不盈利的部门和设备等,企业如今要强调的是维持而不是发展。当然,维持不是消极的维持,而是要在重视现金流的同时以积极的心态和稳妥的方式进行企业的战略布局。企业家的战略布局能力能否提高,将决定企业未来的命运。
发布者:caiji
来源:EMBA招生信息网本页网址:http://www.embaon.com/duiwaijingmao/25327.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